第二期:儿科常见病的护理

儿科常见病的护理

★新生儿黄疸

1.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(分类)

(1).生理性黄疸:生后2~5天出现黄疸,一般情况良好,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,早产儿3~4周消退。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一般<205μmol/(12mg/dl),早产儿<257μmol/(15mg/dl)。

(2).病理性黄疸:黄疸出现过早(出生24小时内);血清胆红素足月儿>205μmol/(12mg/dl),早产儿>257μmol/(15mg/dl);黄疸持续过久(足月儿>2周,早产儿>4周);黄疸退而复现

 

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

(一)临床表现:惊厥、手足搐搦、喉痉挛

无热惊厥最常见:面神经征;陶瑟征;腓反射;

(二)护理

常见护理诊断

1.有窒息的危险:与喉痉挛有关

2.有外伤的危险:与惊厥有关

3.知识缺乏:家长缺乏有关惊厥和喉痉挛的护理知识

护理措施

⑴预防窒息的护理:

①.惊厥发作时,就地抢救,松开患儿衣领,患儿的头转向测立,以免误吸而窒息。②.当出现喉痉挛时,应立即将患儿舌体轻轻拉出口外,保证呼吸道通. ③.遵医嘱应用药物控制惊厥或喉痉挛,常用的有苯巴比妥钠肌注、10%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肠、地西泮静脉推注或肌注,静脉注射速度每分钟不可超过1mg,以免注射过快抑制呼吸.④.同时按医嘱及时补充钙剂,降低神经、肌肉的兴奋性。

⑵预防外伤的的护理

①抽搐正在发作时应就地抢救,以免外伤或加重抽搐,造成机体缺氧引起脑损伤。②可试用指压人中、十宣穴的方法来制止惊厥。③按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物,同时按医嘱尽快给予钙剂,可用10%葡萄糖酸钙5-10ml加10%葡萄糖液10-20 ml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,时间不少于10分钟。④病床两侧加床档防止坠床。

 

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

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。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。

 

★脑性瘫痪

脑性瘫痪简称脑瘫。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,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、言语障碍、视听觉障碍、感知觉障碍、癫痫及心理行为异常。脑瘫的最主要致病因素是脑缺血或脑部血液灌注量不足。

在我国引起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有:胎儿发育迟缓、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胎儿宫内窘迫、出生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。

脑瘫按临床表现分为6型:痉挛型、不随意运动型、强直型、共济失调型、肌张力地下型、混合型。按瘫痪部位分为:单瘫、双瘫、三肢瘫、偏瘫、四肢瘫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:轻、中、重度。

康复护理原则  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、综合康复。康复科要与家庭和患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,注意儿童发育需求和发育特点,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发生。

康复护理的目标

  • 、短期目标:①针对脑瘫患儿年龄及运动发育特点,及时发现患儿

的异常表现,为康复提供依据;②做好患儿生活护理,加强营养、

预防感染,对有吞咽、咀嚼障碍者,防止呛咳或窒息;③根据脑瘫患儿病情程度,给予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康复护理;④创造良好地生活和训练环境,促进患儿身心的全面发展,提高康复疗效;⑤预防关节挛缩等继发障碍及因跌伤造成的二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,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,提高生活自理能力;⑥采取康复护理措施,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,从而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;⑦经常给患儿家长以咨询和指导,争取家长的配合。

⑵、长期目标:通过综合康复护理,使脑瘫患儿在身体、心理、职业、社会等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和补偿,实现最佳功能和独立性,提高生活质量,同其他公民一样,平等享有权利,参与社会。

 

★苯丙酮尿症

苯丙酮尿症(PKU)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,是由于苯丙氨酸(PA)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,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,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,并从尿中大量排出。本病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,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临床表现不均一,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、精神神经症状、湿疹、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、脑电图异常。

临床表现

1.生长发育迟缓

除躯体生长发育迟缓外,主要表现在智力发育迟缓。表现在智商低于同龄正常儿,生后3~6个月即可出现。重型者智商低于50,语言发育障碍尤为明显,这些表现提示大脑发育障碍。

2.神经精神表现

由于有脑萎缩而有小脑畸形,反复发作的抽搐,但随年龄增大而减轻。肌张力增高,反射亢进。常有兴奋不安、多动和异常行为。

3.皮肤毛发表现

皮肤常干燥,易有湿疹和皮肤划痕症。由于酪氨酸酶受抑,使黑色素合成减少,故患儿毛发色淡而呈棕色。

4.其他

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,苯丙氨酸从另一通路产生苯乳酸和苯乙酸增多,从汗液和尿中排出而有霉臭味(或鼠气味)。

诊断一旦明确,应尽早给予积极治疗,主要是饮食疗法。开始治疗的年龄愈小,效果愈好。

饮食疗法:低苯丙氨酸饮食

主要适用于典型PKU以及血苯丙氨酸持续高于1.22mmol/L(20mg/dl)的患者。由于苯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,完全缺乏时亦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,因此对婴儿可喂给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,到幼儿期添加辅食时应以淀粉类、蔬菜、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。苯丙氨酸需要量,2个月以内约需 50~70mg/(kg•d),3~6个月约40mg/(kg•d),2岁约为25~30mg/(kg•d),4岁以上约10~30mg /(kg•d),以能维持血中苯丙氨酸浓度在0.12~0.6mmol/L(2~10mg/dl)为宜。饮食控制至少需持续到青春期以后。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使血中苯丙氨酸保持在0.24~0.6mmol/L,患儿可以在低苯丙氨酸食品喂养的基础上,辅以母乳和牛奶。每100毫升母乳含苯丙氨酸 约40mg,每30ml牛乳含50mg。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特制食品价贵,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。至于饮食中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饮食治疗,到何时可停止,迄今尚无统一意见,一般认为要坚持10年。在限制苯丙氨酸摄入饮食治疗的同时,联合补充酪氨酸或用补充酪氨酸取代饮食。饮食中补充酪氨酸可以使毛发色素脱失恢复正常,但对智力进步无作用。在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饮食治疗过程中,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,及血中苯丙氨酸水平及副作用。副作用主要是其他营养缺乏,可出现腹泻、贫血(大细胞性)、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和烟酸缺乏样皮疹等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安宁鑫湖医院护理部    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年12月